<big id="1xfp7"><nobr id="1xfp7"></nobr></big>

    <code id="1xfp7"></code>

    <big id="1xfp7"><nobr id="1xfp7"></nobr></big>

        1. <strike id="1xfp7"></strike><del id="1xfp7"><small id="1xfp7"><track id="1xfp7"></track></small></del>

          <code id="1xfp7"><small id="1xfp7"></small></code>

          <code id="1xfp7"><sup id="1xfp7"><sub id="1xfp7"></sub></sup></code>

          <code id="1xfp7"><em id="1xfp7"></em></code>
        2. 華東理工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姓名職務任期
          • 成思危名譽校長2004年9月~2015年7月
            成思危名譽校長

            成思危,漢族,湖南人,1935年6月生,工商管理碩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民建成員。第九、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建第七、八屆中央委員會主席,中華職業教育社第八、九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

            成思危教授于1956年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于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無機物工學專業。畢業以后,成思危教授被分配到化工部沈陽化工研究院工作,擔任技術員、專題組長。1958年調至化工部天津化工研究院,擔任研究室副主任、專題組長。1973年來到石化部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工作,1978年到化工部科技局工作,任工程師。這期間,成思危教授—直從事并領導中國無機鹽產品的研究與開發,對中國的硼礦及鉻礦的加工利用,進行了深入地研究。負責完成了“七五”國家科技攻關重點項目“全國磷資源開發系統研究”,該項目獲得化工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1981年,成思危教授前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學習管理科學,兩年后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在美求學期間,成思危教授發表了數十篇頗有見地的學術論文。 

            1984,成思危教授擔任化工部科技局總工程師;1989年擔任化工部科學技術研究總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1993年開始擔任化工部副總工程師;1994年出任化工部副部長,分管科技,兼任化工部經濟技術委員會主任。這期間,成思危教授發表了許多關于我國化學工業科技及戰略發展的重要論文和著作,如“依靠科學技術振興化學工業”、“我國化學工業發展戰略的初步研究”、“探索我國磷資源開發的合理途徑”、“中國化學工業發展的戰略趨勢”、“中國化學工業的持續進步:中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關鍵因素”、“論我國碳一化學的研究與開發”、“中國精細化學工業的發展戰略”等,為我國化學工業和化工科技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九十年代初期,成思危教授開始研究管理科學、經濟學和軟科學。至九十年代中期發表了許多有關的論文和著作,如:“軟科學與改革”、“政府如何管理企業”、“東亞金融危機的分析與啟示”、“虛擬經濟與金融危機”、“積極穩妥地推進我國的風險投資事業”、“加強軟科學研究,促進決策科學化”、“我國管理科學的現狀與展望”、“東亞金融危機對我的挑戰和機遇”等,在我國提出了“虛擬經濟學說”和“風險投資學說”。1996年,成思危教授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主任,在成思危教授的主持下,管理科學部于1997年上半年搶占先機,組織了金融數學、金融工程和金融管理課題的研究。當東南亞金融危機出現時,他們已經配合國家金融系統做了大量工作。1998年,成思危教授擔任中國軟科學研究會理事長,他對軟科學可謂情有獨鐘,甚至將軟科學與自己的新角色結合在一起。成思危教授曾經說到:“尊重領導而不迎合領導;承認現實而不遷就現實;反對機械還原的方法,提倡系統論,努力提高研究成果的針對性、可行性、時效性,為決策者提供及時、可靠的支持?!薄拔覀儾豢赡転檎O計出一套完整的方案,也不能要求政府采納所有的建議,但要切切實實地支持政府的工作?!?/p>

            1995年12月,成思危教授擔任民建中央副主席。1996年12月,成思危教授當選為繼黃炎培、胡厥文、孫起孟之后的第四任民建中央主席(至2007年12月)。

            1998年3月,成思危教授在有2944位代表參加的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以2905票當選為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同年,任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

            2003年3月,成思危教授在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當選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2004年12月,成思危教授再次當選中華職業教育社理事長。

            關閉
          • 曲景平校長?2015年3月~2020年12月
            曲景平校長

            任期:2015年3月~2020年12月


            關閉
          • 錢旭紅校長2004年7月~2015年3月
            錢旭紅校長

            任期:2004年7月~2015年3月

            關閉
          • 楊賢金書記2011年11月~2015年3月
            楊賢金書記

            任期:2011年11月~2015年3月

            關閉
          • 沈偉國書記2004年7月~2011年11月
            沈偉國書記

            任期:2004年7月~2011年11月

            關閉
          • 王行愚校長1994年2月~2004年7月
            王行愚校長

            任期:1994年2月~2004年7月

            關閉
          • 徐鳳云書記1994年2月~2004年7月?
            徐鳳云書記

            任期:1994年2月~2004年7月

            關閉
          • 陳敏恒校長1985年9月~1994年2月
            陳敏恒校長

            任期:1985年9月~1994年2月

            關閉
          • 蔣凌棫書記1986年4月~1994年2月
            蔣凌棫書記

            任期:1986年4月~1994年2月

            關閉
          • 朱正華院長1981年2月~1982年10月代理院長;1982年10月~1985年9月院長
            朱正華院長

            朱正華(1924.1.6~1999.5.7),江蘇常州人。精細化工專家,從事染料化學,感光材料化學研究,中國感光工業的重要奠基者。1944年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工系。曾在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常州求實中學、無錫競志中學任教。解放后在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至華東化工學院,先后任菁染料研究室主任、有機工業系系主任、精細化工研究所所長、副院長、代理院長、院長。


            一、成長經歷

                1924年1月6日出生在江蘇常州的朱正華,是家中最小的兒子。他有三個哥哥,最小的哥哥比他大12歲。3歲時,在東北交通銀行任職的父親不幸被侵華日軍的飛機炸死,隨后大哥也在東北病故。原先的家庭生計還算過得去,現在卻一下子陷入了困境,主要靠叔父幫襯及母親做手工勉強維持,直到兩個哥哥從學校畢業工作后,經濟才有所好轉。

                1937年抗戰爆發,剛剛讀到初二的朱正華,跟隨正在修筑鐵路的二哥開始了邊逃難、邊求學的動蕩生活。他先在湖南湘潭中學讀初三下學期,又由廣西輾轉至云南,在昆明南菁中學讀高一下學期。1940年2月,他在貴州貴陽考入內遷的浙江大學先修班,經過不到半年的學習,7月考入浙大化學工程系。因為他沒有中學畢業文憑,無法拿到正式學籍,直到二年級時才因成績優秀,由校長竺可楨親自給當時的教育部去函證明而轉成正式學籍。

                抗戰時期的大學生活非常艱苦,學生食堂每餐只有粗劣的紅米飯供應。盡管有敵機轟炸,學校時常搬遷,化工系一年級設在貴州永興,二年級轉到湄潭,三年級時才回遵義,但朱正華始終堅持學業,在當時浙大化工系系主任、著名化工專家李壽恒教授的指導下,克服極其困難的實驗條件,甚至燒毀了自己的鞋,完成了畢業論文《遵義錳礦的利用》,于1944年7月順利畢業,獲工學士學位。朱正華他們對錳礦利用所做的有關研究,還受到了英國李約瑟教授的贊揚。

                1945年7月,朱正華在重慶璧山的交通大學唐山工學院任助教,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1949年后由蘇元復教授介紹至上海交通大學化工系任教。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交通大學化工系并入新創建的華東化工學院,朱正華隨之來校工作,先后講授過《染料中間體》、《染料化學》、《照相染料》、《物理有機化學》、《有機化學理論基礎》等課程。

                1960年朱正華升為副教授,1978年被聘為教授,后又任該校副院長、代理院長、院長。在華東化工學院,他身兼教學、科研、管理等數項工作,一貫秉承“勤奮求實”的校風,踏踏實實、任勞任怨地為中國化工和高等教育事業奉獻了一生。


            二、主要研究領域和學術成就

                1.活性染料、酞菁染料、菁染料的研究

                20世紀40年代后期,瑞士的汽巴-嘉基、西德的赫斯特和英國的卜內門等公司開始研究染羊毛用的含活性基團的染料,1956年英國出現第一個棉用活性染料并投入生產。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織物的產量巨大,但傳統的染料品種有限,且染織品極易褪色,故急需各種不同用途的新型活性染料產品的研究與開發。1958年,朱正華攜其教研組成員與中科院有機所合作,幾個月內合成出了上百種樣品,其中三聚氯腈活性染料、乙烯砜基活性染料、熱型活性染料等,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可與英國產品媲美。他們研制成功的乙烯砜型活性染料,在許多年里一直是我國各染料廠的重要產品。朱正華也是國內最早運用量子化學等理論方法和用多糖模擬纖維素等實驗方法進行乙烯砜類活性染料的染色機理研究的拓荒者,取得了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究成果。

                朱正華長期從事染料結構與性能的關系、活性染料的分子設計等基礎理論研究,直到晚年,他仍然不斷地提出新的設計思想,采用相同活性基組合,把活性染料的固色率由70%提高到90%以上。他的研究結果,為我國開發該類具有廣泛用途的染料產品提供了可靠的理論依據。1990年由他負責的“活性染料結構與性能關系”課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該課題通過對活性染料的合成、提純、結構分析、性能測試、一系列模擬染料、水解染料、醇解染料、染料-纖維化合物以及α—甲基—D—葡萄糖—染料化合物的研究,提出活性染料的水解、醇解反應動力學及染色纖維水解反應動力學規律,以及染料在葡萄糖的伯羥基和仲羥基上的反應行為,用分子軌道理論和分子力學研究染料結構與反應活性的關系,采用的研究手段新穎,研究成果得到了國際染料界同仁的一致公認和高度評價。

                2.照相染料的研究(彩色膠片用增感染料、紅外增感染料)

                感光材料學科的發展和有關工業的建立,對于國民經濟、文化教育以及國防建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據統計,建國初期我國因電影膠片不足,年產電影僅40~50部,為加強文化教育工作有必要加速感光材料的研究與生產。此外,感光材料還被廣泛地應用于科學技術、醫藥、衛生、民用攝影、軍事偵察、公安刑偵等部門,因此全面地開展相關的科學研究,迅速建立我國獨立的感光材料工業有著重要意義。

                1950年代起,朱正華從事增感染料和高空膠片等的研究,取得了多項突破性的成果。他首先在國內研制成功黑白、紅外、彩色、航空膠片用增感染料和成色劑。

                1958年10月上海市科委組織有關單位進行國產彩色電影膠片的會戰,學校承擔了彩色膠片用增感染料的研制任務。通過半年多時間的攻關,課題組率先成功地研制出了彩色多層膠卷正片上所用的增感染料Rr1953及Rr340。在會戰單位上?;ぱ芯吭?、上海感光膠片廠及上海電影技術供應廠的協作下,國產彩色電影正負片經涂布后試制成功,并作為向黨獻禮的一大成果。1959年3月8日,這一技術被用于我國第一部彩色電影正片《女籃五號》的拷貝,經試映后,色彩鮮艷,獲得觀眾一致好評,成為我國感光工業以后發展的基礎。朱正華及其教研組接著又成功地研制出了用于彩色多層膠卷負片的5種增感染料Rr650、Rr1523、Ma1088、R1833及Ma2116,于1959年6月移交上海感光膠片生產,10月1日,該廠采用華東化工學院研制成功的上述增感染料,試制出了國產第一部彩色電影膠卷負片及第一批彩色相紙,推動了我國感光膠片工業的快速發展。

                1962年,經高等教育部批準,華東化工學院成立了菁染料研究室,朱正華出任研究室主任。這是一個擁有25名專兼職科研人員并承擔部分教學工作的獨立建制的科學研究機構,系國家重點建設部門,旨在開展用于紅外線膠片的菁染料研究工作。

                紅外線作用下的景物的反射能力與可見光線不同,紅外線對于煙霧和混濁介質的穿透性良好,因此,紅外線照相術被廣泛應用于醫學、天文學、考古學等科學部門甚至國防建設領域。

                紅外線照相用的乳劑,借助于紅外線增感劑,早在1903年就有人合成了第一種紅外線增感劑(2,4-單碳菁),但由于它的靈敏度很小,易產生灰霧,所以應用的范圍受到很大的限制。1919年阿達姆斯和哈列爾(Adams and Haller)合成了血紅菁(Kryptocyanine),但其增感范圍僅在近紅外區域。1925年克拉克(Clarke)合成了新菁,它能使乳劑增感到6500~9000?。1931年,三碳菁染料的出現使紅外線增感劑得到了發展,噻諾菁(Xenocyanine)就是一種較好的增感劑,但它的最大增感波長仍不超過10000?。直到1933年,勃羅格爾和凱斯(Brooker and Keyes)在先前由寇尼許(W. K?nig)所合成的中間體(II)基礎上,研制出了含有氧乙?;乃奶驾己臀逄驾既玖?,將其應用到紅外線乳劑的結果使增感范圍超過了10000?。

                雖然紅外線增感劑的制備已有較長的歷史,但以前的文獻記載并不多。另外,隨著甲川基鏈的增長,增感波長雖有增加,但增感劑本身的穩定性卻大為降低,給研究工作帶來了新的困難。還有,紅外線照相術對于軍事情報探測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故各國視紅外線增感劑研究為機密,嚴加封鎖。

                菁染料研究室成員在朱正華帶領下,開展了一系列艱難卓越的工作,攻克了在多甲川鏈上加有氧乙?;牧蛩奶驾嫉入y題,為國內首創,填補了空白。合成的11-氧乙?;?2,2’-二乙基硫氮四碳菁染料產率可達29.8%。之后幾年內相繼研究成功的紅外增感染料有7大類數十種,同時研究了這些染料的結構與性能的關系,并通過照相性能試驗,證明它們是制備紅外膠片用的具有優良的光譜性的增感劑,能被大批量應用于國產紅外膠片的生產。由此,“紅外增感染料合成的研究”課題曾獲國家科委、經委、計委1962年度新產品二等獎。

                1965年1月,菁染料研究室與有關單位一起接受國防科委和空軍有關部門委托,要協同研制“1099”膠片。該膠片系美國U-2間諜飛機被我軍擊落后繳獲的,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空偵察機專用膠片(亦稱航空膠片)。朱正華課題組承擔了5個增感染料的合成及其應用研究任務。通過剖析,研究人員搞清了該航空膠片中所用的具有高感光度增感染料的基本結構,并判明該片的光譜增感特點是一類以菁染料作為增感劑和超增感劑的超增感組合。由于朱正華他們對合成增感染料已有較長的實踐和豐富的經驗,他們遂將三種增感染料組合在一起使用,測得膠片的感色性能與“1099”膠片非常相似,很快研制出了替代品。

                試制成功的“1099”膠片經空軍組織的聯合測試組進行地面測定和空中試飛測定,均獲得滿意效果。1967年2月試制工作全部完成,3月,由空軍司令部主持召開總結會,有關材料交國務院存檔。

                “1099”膠片試制任務的完成,不僅為我國膠片工業提供了一種新型的、性能比較優良的航空膠片,而且5個增感染料及其超增感組合的研究,為膠片照相性能的改善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對我國感光工業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粉碎“四人幫”后,“‘1099’膠片用增感劑的合成與應用”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菁染料研究室不但開展了高水平的科學研究工作,還注意與教學工作相結合,以滿足國防與生產建設事業的需要,培養專業技術人才。由于有科研工作的基礎,積累了很多文獻資料與科研成果,朱正華他們僅用了一年時間就編寫出了當時國內僅有的《照相染料》、《照相化學》兩部講義(各30萬字)。1962年開始該室還招收研究生。

                3.聚酞菁鈷汽油脫臭催化劑的研究

                朱正華注重把自己的科學研究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刻關注生產上出現的問題,并全力以赴參與攻關。他憑借深厚的學術功底和高超的研究水平,成功創制了聚酞菁鈷汽油脫臭催化劑,解決了提升高硫油田油品質量的技術難題。

            1975年,華東化工學院染料中間體教研組、無機化工教研組與山東齊魯石化總公司煉油廠協作,進行輕質油品脫硫醇催化劑——聚酞菁鈷的制造與應用研究。山東齊魯煉油廠以勝利油田的原油為原料,經催化、裂化二次加工后煉制出的汽油,含硫較高,其中硫醇硫高達200~300ppm,油品散發惡臭。硫醇也是一種氧化引發劑,會促使油品中的不穩定性物質發生氧化,生成膠狀物質;另外硫醇具有酸性和腐蝕性,影響汽油的質量和儲存,所以在煉制過程中脫除其中的硫醇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脫除硫醇一般有兩種方法:堿洗法和催化氧化法。堿洗法只能脫除少量的硫醇,且堿液不能再生,耗堿量大;催化氧化法可脫除硫醇95%以上,其中所用的堿液經再生后可循環使用,耗堿量少。但后者必須使用催化劑。經多次試驗,朱正華等發現以聚酞菁鈷為催化劑,可將含有500ppm硫醇硫的異戊硫醇正庚烷溶液脫除硫醇硫含量至1.07ppm(異戊硫醇為異構且分子量較高的硫醇,要脫除它相對而言更困難)。朱正華他們發明的聚酞菁鈷汽油脫臭催化劑,工藝簡單,效果優良,容易推廣。1976年11月起,該催化劑在山東齊魯煉油廠的汽油脫硫醇裝置中試用,運轉5年多效果良好,使成品油中的硫醇硫含量由200~300ppm降至10ppm以下,脫硫醇率超過95%,且催化劑使用壽命長達12000~16000m3/kg。

                經過廠方技術部門的檢測,聚酞菁鈷汽油脫臭催化劑的有關指標超過進口催化劑,脫硫后的汽油試驗合格,安定性良好。1977年該項產品通過技術鑒定,并被推廣至其他煉油廠及四川天然氣凝析油中使用,經濟效益顯著?!拜p質油脫硫醇催化劑聚酞菁鈷的制備”項目也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朱正華教授畢生致力于染料和感光材料研究,先后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150多篇,多次應邀赴德國、日本、瑞士等國講學,1990年被推舉為國際感光科學大會總主席。他先后擔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二屆化學工程與化學學科評議組成員和召集人,中國化工學會精細化工專業委員會第一屆副主任委員、第二屆主任委員,中國感光研究會第二屆理事會副理事長,第三屆理事會理事長,中國化工學會染料學會理事,中科院感光研究所兼職研究員等。


            三、桃李芬芳、承前啟后

                朱正華治學嚴謹,從50年代到70年代,他將美國化學文摘上所有關于菁染料和成色劑的文獻一篇不漏地摘錄在筆記本上,共摘錄了幾十本筆記本(每本100頁)。他編著的《照相染料》、《染料化學》、《物理有機化學》、《有機化學理論基礎》等專著一直是非常受歡迎的教材和參考書。在長達50年的教學生涯中,他兢兢業業、辛勤耕耘,為國家培養了包括碩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在內的大批人才,他們中的大多數已成為工作崗位的重要學術骨干。他求真務實、為人師表的工作作風影響了一代又一代青年學子。

                1978年8月,朱正華開始擔任華東化工學院副院長、代理院長和院長。任職期間,正值文革剛剛結束,需要撥亂反正、肅清流毒之際,他克服十年浩劫給學校工作造成的嚴重困難,帶領全校教職工做了大量工作,不但使學校各項工作迅速轉入正軌,而且有效地推進了學校的改革和發展,為學校的騰飛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及物質基礎。

                20世紀80年代初期,為貫徹國家經濟振興政策,學校先后于1982年6月8日與先進的中等工業城市常州市;7月14日與社隊工業發展較好的嘉定縣;9月1日與技術先進的上海第一個聯合企業上海高橋石油化工總公司,分別正式簽訂了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的協議,使科研與生產結合從過去單項的、不固定的協作發展到全面的、固定的協作,產生了一個飛躍,建立了聯合體共同發展的新路子。1985年,在他撰寫的《努力把我院辦成高水平的重點大學》報告中,明確提出了要把華東化工學院建設成為“以化工為特色、理工結合的多科性大學”的辦學目標,力主改變“單科性學院”的內涵。他認為學?!澳芊裾嬲ǔ山虒W、科研兩個中心,是衡量能否辦成高水平大學的重要標準”,要大力抓好學科建設,千方百計集中資金加強教學和科研實驗室的建設。這些觀點,現在看來都是非常正確的,并已經被學校后來的發展所證實。

                1985年9月卸任后,朱正華教授依然活躍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多次獲得國家級獎勵。他親自培養的近20名博士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員中,有4位成為“洪堡學者”,2名成為“馬普學者”,2位在2011年分別當選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院士。他在被糖尿病折磨多年、雙眼幾乎失明時,依然不忘為研究生的課題出謀劃策,字斟句酌地修改畢業論文,他的諄諄教誨時刻回響在學生耳邊,他鞠躬盡瘁的敬業精神也永遠留在學生心中。

             

            (檔案館:侯怡敏,2011-12-22)


            關閉
          • 潘文錚書記1972年12月~1981年2月
            潘文錚書記

                潘文錚(1923.5.16~1994.1.8),江蘇青浦(今屬上海市)人。學生時代投身抗日救亡斗爭,1939年參加中共外圍組織——上海市學生界救亡協會,1940年1月在上海中學加入中國共產黨,在白色恐怖下,他組織進步同學開展各種形式的斗爭。1941年冬任中共上海學委南中區委員。翌年秋,先后赴淮南抗日根據地江蘇省委干部集訓班、抗大分校和延安中央黨校學習。1946年1月從延安調回上海,先后擔任中共上海學委南中區委書記、中學分委書記和??茖W校區委書記等職。1949年2月調任中共上海北郊區委組織委員兼新涇分區委書記,領導迎接解放上海的工作。

                1952年10月,潘文錚調任中共上海市郊區工作委員會委員、市郊團委書記,1953年6月,任團市委副書記兼市青聯主席、全國青聯委員(1957年12月,曾來校傳達團中央“三大”會議精神)。1964年任上海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拔母铩背跗?,他受到誣陷、沖擊。1972年恢復工作,6月調至華東化工學院任黨委書記,重建學校新黨委(原黨委在“文革”初期被解散)。1981年9月調任上海市教育局顧問,后曾任國家教委兼職督學等。

                1972年6月至1981年2月,潘文錚為華東化工學院第三任黨委書記。在長達近10年的任期中,他帶領院黨委和行政(一段時期為“革委會”)與全校師生員工走過了學校歷史上非凡的10年:招收工農兵學員,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恢復招收外國留學生,增進與第三世界國家的友誼;恢復高考,重新統一招收大學生、研究生;處理四川分院停辦事宜,建立上海斜土路分院;逐步恢復科研工作,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力爭多獲獎項;較早與西方發達國家大學(如西德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簽訂聯合辦學協議,以及開展撥亂反正、平反冤假錯案等工作。

             

            檔案館:陸憲良,2011.03.03


            關閉
          • 張江樹院長1952年11月~1981年2月任院長;1981年2月~1989年10月任名譽院長
            張江樹院長

                張江樹(1898.6.15~1989.10.8) ,江蘇常熟人。物理化學家、教育家,中國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奠基人。1918年畢業于南京高等師范??茖W校(今南京大學)數學理化科;1923年留學美國,1926年獲哈佛大學理學碩士學位。是年回國后,先后在上海光華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武漢大學、國立中央大學等校任教授。1932年參與、發起成立中國化學會,曾任該會第8~10屆理事會理事,是中國化學會最早的創辦人之一,被該會譽為“建會元勛”。1949年任國立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化學系主任;1950年任南京大學教務長、理學院院長;后任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1952年起調任華東化工學院院長,為這所被譽為“培養中國化學工程師搖籃”的大學的創建與發展,傾注了畢生精力。1945年編寫出版中國第一本物理化學教材《理論化學實驗》,后編著《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等教材多部。1956年被國家評定為首批一級教授。長期擔任全國高等工科院?;瘜W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辭?!坊瘜W分科主編?!掇o?!罚?989年版)于1993年獲首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 

                張江樹1898年6月15日出生。辛亥革命爆發前夜,還是12歲的少年張江樹,只身離開了他的故鄉——常熟虞山,來到上海蘇、松、太道立龍門師范學校(今上海中學前身)求學。當時,中國大地風起云涌,滿清王朝搖搖欲墜,民國政府即將誕生等大事,對少年張江樹來說雖是大人們的事,但他已經開始懂事,也能感受到國家正面臨著巨大的變革。作為學生,他意識到要學好文化知識,掌握一技之長,將來能為這個國家多作貢獻。中學期間,他立志發奮、勤勉、用功,從不放過學習中遇到的任何疑點和難點。通過4年的寒窗苦讀,他成了一名出類拔萃的高材生,并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南京高等師范??茖W校(今南京大學前身)。進入大學后,他更加如饑似渴地開始系統學習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尤其是化學,他愈加喜愛、鉆研,肯花功夫。所以,在1918年畢業后就被準予留校任化學課程助教。從此,才20歲的他,開始與化學和教書結下了終身的不解之緣。

                20世紀初葉,我國化學工業幾乎一片空白,作為從事化學教育工作的他,開始關注這一領域的發展狀況。1921~1922年,他利用受聘到廈門集美師范學校、松江第三中學等擔任化學教員之機,時常抽隙去作實地考察。當時,國內的化學工業多限于制造漆、堿和一些無機鹽產品,不僅未能與我國歷史悠久的造紙術、火藥生產、發酵術等化學工藝技術相稱,而且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比,差距更大。他深感我國化學技術太落后,化工人才太缺乏,隨即萌生了“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念頭,決定要走出國門,繼續深造。經過三年的刻苦準備,1923年他終于考取了庚子賠款赴美留學資格。到達美國后,他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插班讀四年級化學,翌年,又轉到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兩年后獲理學碩士學位。1926年,他懷著滿腔的熱情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決心在化學科學領域為祖國的富強干一番事業。

                回國后,他先后在浙江寧波第四中學、上海光華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武漢大學、中央大學等校任理化教學主任、數理教授和化學教授。每到一處,他都始終堅持嚴謹的治學態度,講課概念清晰,實驗技術精湛,深受學生們的愛戴。他的學生,我國金屬有機化學開拓者——黃耀曾在回憶張江樹老師的文章中曾寫道:“1930年我考入中央大學化學系。剛進學校,一些高年級的同學告訴我,化學系最難通過的課程是物理化學,而教物理化學的老師便是張江樹。但當我進入三年級學習物理化學時,并不覺得十分困難,因為老師講課時概念清晰、條理分明。不過,他高亢的聲震屋宇的喉音,使同學們有點為之生畏。然而,平時的張老師實在是和藹可親。當他從研究室走向科學館時,總是穿著長衫布履,毫無大教授的架子。老師也非常重視實驗,當我們做物理化學實驗時,雖然有助教在輔導,但他每次必定會親臨現場,使我們非常感動?!蹦暇┐髮W傅獻彩回憶道:“他講課時聲音洪亮、條理清楚、語言生動、深入淺出、循循善誘,真正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不少學生都覺得聽他的課是一種享受。每個學期大概都會有兩三次的階段性考試,考前概不通知。他認為學生只要認真聽課,認真復習,為測驗你平時的學習情況,是不需要事前通知的。他要求學生的卷面要整潔,不要涂涂改改,表述和解題要簡捷,要有邏輯性,既要快、又要好。每次實驗排好后,在學生沒有開始做之前,他總要親自巡視一番,指出哪些地方應該如何改進等等?!笨梢娝闹螌W之嚴謹、為人之厚道。1934年畢業于中央大學的著名核物理學家吳健雄女士,曾在做教授的助教時得到過他的悉心點撥,后吳女士只要有機會回國,總會專程去恩師家中看望。

                張江樹的大半生是在舊中國度過的,與大多數知識分子一樣,迫于生計,他們只能無奈地四處奔波,可謂居無定所。然而,作為一名知識分子,一個地道的“教書匠”,把科學知識傳授給自己的學生,是責無旁貸的,是一種神圣的使命。教育救國,提高民族科學文化水平這一良知,在他們這一代知識分子心中從來就沒有泯滅過。即使在戰火紛飛的十四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中,他們依然想方設法,堅守教育崗位,教書育人,為國家培養有用之才??箲鸨l后,他隨中央大學內遷陪都重慶,鼎力協助顧毓琇等校長做好學校的安置、復校和教育工作,并利用間歇時間,為后方兵工學校和國立藥學??茖W校(今中國藥科大學前身)的學生講授無機化學、電化學和理論化學,為抗戰盡力所能及之力。

                在教好書的同時,他也不忘搞一些科學研究。1928年,他的第一篇論文“氯化亞鉈25℃時在水、硫酸鎂水溶液和硝酸鑭水溶液中的溶解度”在《美國化學會會志》(J. Am. Chem. Soc.)上發表。嗣后,又發表了“銅與鹽酸之化學作用”、“用電共振法測定電解常數及電矩”、“氯化亞銅在不同溶液中的溶解度”、“陽起石的分析”、“中國之電化學研究”等10余篇論文。工作中,他清楚地認識到,要發展我國的化學技術,培養自己的化工人才是關鍵。但當時我國的化工高等教育,因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經濟和政治影響,大學教學中幾乎全部采用外國教材。針對這一情況,他結合自己所從事的教學與科研工作,開始致力于編寫中文教材。1945年,他編寫的《理論化學實驗》一書問世,這是我國化學工作者編寫并出版的第一本物理化學(舊時稱理論化學)教材。在此期間,他還先后撰寫了《電池》、《化學教學法》、《高中普通化學》等多本教材。

                新中國誕生前夕,他擔任著中央大學理學院院長和化學系主任之職。當時,國民黨政府欲把中大遷往“臺灣”,但遭到了包括他在內的一批愛國志士的斷然拒絕。時任中大校長的周鴻經(南京解放前去“臺灣”),親自找他談過好幾次,并到他家里去說勸,答應幫他和家屬全部安排去臺灣,但他不為所動。他對中大懷有深厚的感情,說“我是南京高等師范的老學生,不能眼看著別人把這所學校搞垮”。為了護校,他積極地參加由進步教師組織的校務維持委員會,并主管學校的經費使用、教職工薪水派發等,配合校維持會主任梁希、潘菽等做好學校的留守工作。1949年4月1日,離南京解放前三周,中大進步學生上街游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鎮壓,發生死傷慘案。他得知這一消息后,第一時間內與其他教師上街進行營救,并送受傷的學生去醫院救治。在反對遷校、護校的斗爭中,他與梁希等多次去李宗仁(代)總統處請愿。另外,在吳有訓執掌中大時,為了支持、保護進步學生的愛國行動,他也曾與吳校長一起去找教育部長朱家驊,要求保護學生的游行安全。原上海市教育局副局長翁曙冠回憶道:“建國以前,張江樹先生已經教了近30年的書。在他看來,教書育人是一項對國家、民族有益的工作。他熱愛事業,更愛他的學生。1949年前夕,他曾隨同進步學生前往總統府請愿,還挨過反動軍警的棍子。當時,一些地下黨員學生常到他家里去避難,其中有的經他介紹到了別處去工作,有的則在他的資助下去了解放區?!弊阋娖鋹蹏鲋r明、民族氣節之不屈。

                新中國成立之初,他先后擔任了南京大學教務長、理學院院長,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為軍管會接管中大以及隨后南京工學院的創辦做了大量工作。其間,他曾多次收到過裝有子彈等的匿名恐嚇信,但他毫無畏懼和退縮,對共產黨、新中國充滿了信心和決心,全身心地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去。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張江樹經中央人民政府批準,前往上?;I建我國第一所高等化工院?!A東化工學院,并擔任院長。從此,他為這所學校的創建與發展嘔心瀝血、矢志不渝,為學校的教學、科研、管理工作付出了無比艱辛的努力。

                在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他帶領全校師生發揚艱苦奮斗、勤儉辦學的精神,從簡陋的教室、宿舍和實驗室開始,邊教學、邊建設。這種勤儉辦學的模式使華東化工學院成為當時上海地區高校中響當當的標兵。他從學科設置、師資隊伍建設、科研工作、學生教育直到后勤管理,事無巨細,幾乎樣樣都要躬親過問。在他的領導下,學校各項事業取得了飛速的發展:1952年底學校決定在上海西郊梅隴建設新校區,僅用了一年多一點時間,約4萬平方米的各類建筑設施拔地而起,保證了1954年秋的遷校任務完成;從建校第一年的在校生數不到八百名,到幾年后一躍達到近五千名規模,與當時已有五十年左右辦學歷史的復旦、交大、同濟等院校的在校生規模持平;1956年學校躋身我國高校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行列;1958年獲準建設重有機合成和海水化學兩個重點科學研究所,他親任所長;是年,周恩來總理在上??萍架S進展覽會上駐足參觀學校的科研展品,給予了高度贊揚;高等教育部長楊秀峰、化學工業部正副部長彭濤、侯德榜等來校參觀和視察工作;聘請短期、長期蘇聯專家到校講學,招收外國留學生;創辦學報、院刊;開辦夜大學、興辦硫酸廠、化肥廠、糠醛廠、樹脂廠等等,無不傾注了他的全部心血。

                在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之間,他還要堅持擠出時間來為本科生上課。他常說:“講課是一門藝術,其提高是永無止境的”。他講授物理化學這門課已有幾十年,可謂輕車駕熟、經驗豐富,但每次上課前他仍要認真備課,把講授大綱預先寫好,做到年年有所不同、有所改進。在他的帶頭和影響下,學校所有的正、副教授都得下課堂為學生上課。這一優良傳統,直到現在的華東理工大學還一直得以保持著。

                熵,是物理化學中的一個難點,概念十分抽象,學化工的同學,認為搞懂熵的概念是很傷腦筋的,常戲稱“熵”為“傷”。對此,張院長更是感到要親自為學生單獨講授熵的概念?!爸v課地點被安排在圖書館對面最大的階梯教室內,時間通常選在晚上。這樣做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去聽講。臨到開講的那一天,各系的學生都會早早地去搶占座位,晚來的學生,只能自帶方凳坐在走道上、講臺旁。最后連窗臺上都坐滿了人,墻角邊也站滿了人,整個階梯教室被擠得水泄不通?!蹦菆雒?,那情景,許多從50年代華東化工學院畢業的老校友至今記憶猶新。據他當年的同事吳樹森等回憶:“張院長曾多次在學校的大禮堂里為學生講授有關熵的章節課,而且他不喜歡使用擴音設備和話筒,就憑大嗓門吼著直接演講,直到講透、學生弄懂為止?!?/p>

                自從擔任華東化工學院院長后,張江樹特別重用人才,倡導教授治學的辦學理念,把一大批從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等校調來的教授,放在教學、科研的第一線,并委以重任,發揮他們各自的專長和作用。如請1927年獲美國康乃爾大學博士學位的邵家麟、1937年獲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學位的蘇元復任副院長;聘用1921年獲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博士學位的張澤堯為無機工業系主任、1936年畢業于震旦大學化工系的馮成湜為有機工業系主任、1940年獲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學位的琚定一為化工機械系主任;各專業教研組的正副主任也由當時我國最著名的化工專家擔綱,如顧毓珍、陶延橋、陸靜蓀、張震旦、吳志高、馬譽澂等。成立了以教授為主的院務委員會、科學研究指導委員會、學術審議委員會、教學計劃修訂委員會、行政與系主任聯席會議等,執行黨委領導下的以院長為首的院務委員會治校機制,使學校的教學質量、科研水平、實驗室建設等得到有力保障、提高和發展。在他的正確領導下,學校于1960年10月一舉進入國家64所重點大學行列。

                化學、化工各相關課程,均是實驗性很強的科目。張江樹秉持先前一貫的教學經驗,特別重視實驗室建設和實驗課教材建設。建校時他力主把學校最好的建筑用作實驗室,從添置各種實驗器材到實驗室案臺布置、設備安裝、水電及防火設施、三廢處理等,都要親臨現場一一檢查。連滴定管的使用、天平砝碼的校正、貝克曼溫度計的調節、以及有毒、易燃、易爆藥品的保管和正確使用等他也要過問和關照。無論什么實驗,他都會不時地去轉一番,當發覺學生操作滴定管、拿玻璃棒攪拌溶液的姿勢不規范時,會當場指出并作準確示范。他也會在節假日里到各實驗大樓和實習工場去巡視。當看到哪兒存在安全隱患或不合要求時,立即召集有關職能部門的人員開會,限時解決。為了確保學生實驗的正常進行,他主持制訂了各項實驗室規章制度,規定助教必須先當2年實驗指導,才能有資格上講臺上課,并嚴格工作考核管理辦法等。1954年底,國務院副總顧問馬連采夫在視察上海高校的實驗室工作后,對華東化工學院作了特別表彰。由于早在1955年學校就制訂有完備的《實驗室及教學設備管理規章》,所以,1962年由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發的《國家高等學校儀器設備管理辦法》,也是被指定由華東化工學院來牽頭起草完成的。

                嚴格的實驗要求、必須的下廠實習、規范的課程設計和高標準的畢業論文撰寫和答辯,是張江樹治理學校時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他之所以重視實驗、實習鍛煉,是因為在此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練就學生獨立的觀察、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進而培育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大批畢業于該校、后成為院士、專家、學者、教授、工程師等的化工學院校友,每每回憶起自己當年在母校接受的鍛煉時,無不感嘆道:“終身受益!”

                建國初期,我國高校選用的大部分教材先是沿襲歐美的,接著是全部搬用蘇聯的,多為原版或譯本,均不太適合當時的國情和培養學生的要求。作為一校之長,作為有著幾十年教學經歷的資深教授,顯然,他深諳編寫新教材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根據當時高等教育部關于高等工業學?;A課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他先后組織了學校一批知名教授開展教材的編寫工作,有的正式出版,如《化工算圖集(3冊)》、《化工原理(上、下冊)》、《化工操作原理與設備(上、下冊)》等;有的則作為校際交流講義,供“內部”試用,如《有機化學》等。到1958年,“教育戰線”掀起“二次教育革命”,開始決定要全部換用我們國家自己編寫的教材時,華東化工學院承擔了好幾部高等工業院校學生用統編教材的編寫任務,如《分析化學(上、下冊)》、《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上、下冊)》、《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上、下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等。于是,他更加重視這項工作,在人、財、物等條件上予以堅決支持和有力保證,而且經常參與編寫組的工作研討,關心教材的編寫進度,要求編寫人員多多結合國家工農業生產中的實際,把握編寫質量,如期出版。對于自己負責主編的《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他更是全程參與,構思各章節的框架布局和內容選取,仔細修改各種重要概念的敘述,力求使教材的內容達到“簡潔、精煉、清晰、明了”。1956年,他從《化學通報》上看到了徐光憲、吳征鎧(后均為中科院院士)等學者對“過程的不可逆量及不可逆度”有不同見解的論文后,就此進行了系統研究和縝密演算,提出了自己獨到、精辟的觀點,并在新編的教材中予以闡明。他的這一對熱力學第二定律范疇新的理論描述,已成學界經典,沿用至今。這一系列重頭教材的出版,為我國當時高等工科院校的師生解了燃眉之急,填補了空白。直到20世紀60年代,該系列教材數次印刷,廣為采用,其影響力和評價無可替代,并為以后學校主持編寫高等院?;ゎ惤滩牡於藞詫嵒A。1962年10月,教育部楊秀峰部長聘請他為我國高等工業學?;瘜W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確立了他在該類教材編寫工作中的權威地位。

                要使華東化工學院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培養中國化學工程師的搖籃,也不是說說而已的。當時的天津大學、大連工學院等,在蘇聯專家的幫助下,化學、化工學科飛速發展,華東化工學院如何迎頭趕上,并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是他當院長所面臨的最為艱難的一項挑戰性工作。為此,他一方面充分依靠教授的力量,發揮他們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專業設置上,既發展傳統專業,如無機物工學、矽酸鹽工學、有機合成工學、燃料工學、化學生產機器與設備,又不斷地開辟新的專業,如化學制藥工學、抗生素制造工學、電化學工藝學、稀有元素及擴散性元素、放射化工、石油及天然氣工藝學、高分子化合物等,并在辦學實踐中不斷地進行調整,使之更加合理、完善和迅速發展,緊密結合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出的目標和任務,培養化工、制藥、石油開發、原子能研究領域的急需人才。1953、1954年,為了爭取創辦化學制藥工學和抗生素制造工學兩個專業,他親自到北京高等教育部去匯報工作和接受任務,并請求衛生部、輕工業部醫藥工業管理局調配藥理學教師李鴻猷、抗生素專家馬譽澂等來校工作。在他的多次邀請下,馬譽澂終于同意調來學校任教,使我國第一個抗生素制造工學專業于1955年夏誕生并開始招生。同時他還主張調部分高年級學生轉讀這個專業,所以,1957、1958年學校就有了抗生素制造專業的畢業生,為1958年新中國第一個抗生素藥廠——華北制藥廠輸送了技術人才。1955年起,為了加快學校的發展步伐,并確保其辦學質量和規模,他領導制訂了學校發展的三年、五年、十二年規劃,盡力保證學校發展少走彎路、少受干擾。

                1956年秋,南京工學院的時鈞、天津大學的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后均為中科院院士)聯名上書高等教育部,建議我國設立化學工程專業。張院長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不遺余力地響應并積極爭取,使學校于1957年同時與天津大學獲準首次開設該專業?;瘜W制藥、抗生素、化學工程及之后的稀有元素及擴散性元素、放射化工、石油及天然氣等專業,均是我國當時工農業生產發展急需人才的專業,張江樹等老一代科學家為之創立付出了百倍的努力。

                1965年,根據毛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決策,黨中央、國務院作出了清華大學、華東化工學院、北京大學和南京大學4所重要大學在內地三線建設分校的決定。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史稱652工程)選址四川自貢市郊——黃坡嶺。為了建設好“652工程”,張江樹挑選了一批“精兵強將”,組成工程建設指揮部,開赴深山老林,建設分校。屆時,他已年近70高齡,但還是翻山越嶺,親自去自貢建設工地視察、檢查工作,并要求設計建造一棟專門的實驗樓,用以集中存放各類精密分析儀器,實行共管共用,最大限度地發揮這些重大儀器設備的功效。這一做法和經驗,在當時教育部召開的高校第二次總務工作會上得到了與會者的高度稱贊,開啟了我國高校創立儀器分析測試中心的先河。根據中央指示,分院于1979年停辦,轉交四川地方,是為現在的四川理工學院。如今,他倡導的艱苦奮斗、勤奮求實之辦學精神,仍在黃坡嶺上被該校所傳承。

                “文革”期間,張江樹雖然遭到了嚴重的打擊和迫害,但仍然盡力工作,想方設法保護學校免遭破壞。1978年,他恢復院長職務后,又立即投入到了緊張的恢復、整頓工作之中,使學校各項工作迅速地轉入正常的發展軌道。1981年起他退居二線,擔任名譽院長,但仍然關注著學校的改革和發展進程。

                改革開放后,學校要編寫一套《物理化學》教材,已80高齡的張江樹,仍認真地參與其中。在審閱初稿時,他逐字逐句地閱讀和推敲書中每一條原理和每一個公式的敘述和推導過程,初稿上留下了他密密麻麻工整而準確的修改意見。

                張江樹于195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中央委員、民盟中央參議員、民盟上海市委委員和顧問。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實現了他夢寐以求的夙愿。1958年任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曾任第3屆全國人大代表和上海市第1~7屆人民代表。長期擔任全國高等工科院?;瘜W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和《辭?!坊瘜W分科主編?!掇o?!?993年獲得了首屆國家圖書獎榮譽獎。他是中國化學會的創辦人之一,曾當選該會多屆理事。1986年,中國化學會在祝賀他從事化學工作50年時贈予的榮譽證書上寫道:“建會元勛,一代師表?!?/p>

                張江樹一生崇尚“德性宜篤實也,知識宜富實也,身體宜健實也”,并在“求知、求實、求真”之路上始終予以踐行。他為我國化學科學、化學工業、高等教育事業的建立與發展,傾注了畢生的精力,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

                自稱張江樹同鄉、同事、同行和“晚輩”的時鈞回憶道:“我一向對他的學識和品格,懷有深深的欽佩和敬仰。先生是我一生中最難得的良師益友。他那樸素的形象、正直的目光和濃重的鄉音永遠留在我的腦海中……”


            【主要論著】

            張江樹.1928.氯化亞鉈25℃時在水、硫酸鎂水溶液和硝酸鑭水溶液中的溶解度.美國化學會志,50:1535~1536.

            張江樹.1933.銅與鹽酸之化學作用.中國科學會雜志,17(2):

            張江樹.1933.用電共振法測定電解常數及電矩.中國化學會志,1:107~115.

            張江樹.1934.氯化亞銅在濃鹽酸中的濃度.中國化學會志,2:298~306.

            張江樹.1934.氯化亞銅在氯化氫乙醇溶液內之溶度(淡).中國化學會志,2:307~310.

            張江樹.1934.電池.南京:鐘山書局.

            張江樹.1935.氯化亞銅在氯化氫乙醇溶液內之溶度(濃).中央大學科學研究錄,甲組2(2).

            張江樹.1936.陽起石的分析.中央大學科學研究錄.

            張江樹.1943.化學教學法.

            張江樹.1944.中國之電化學研究.中國化學會志,(8):83~86.

            張江樹.1945.理論化學實驗.上海:商務印書館.

            張江樹.1952.高中化學.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張江樹等.1959.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主要參考文獻

            張傳曉.1993.張江樹//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理學篇.化學卷1.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74~182

            華東理工大學.1998.張江樹教授百年誕辰紀念冊.華東理工大學館藏資料.

            張江樹人物業績檔案.華東理工大學館藏全宗.

             

            【撰稿人】

            陸憲良


            關閉
          • 田辛書記1960年2月任代理書記,1966年10月被迫停職檢查
            田辛書記

                田辛(1919.1.?~1967.8.1),原名畢祥卿,曾用名畢鎬銘。浙江鄞縣人。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在就讀的之江大學、滬江大學商學院、大廈大學從事革命活動。1942年3月赴蘇北解放區,歷任中共華中局城市工作部政治交通員、交通科長、組織科長,負責解放區和上海敵占區的秘密交通工作,先后護送過近千名地下黨干部出入敵偽封鎖線,被譽為“地下交通尖兵”。1948年任中共上海地下黨市委駐華中解放區工作委員會書記。1949年5月上海解放,任市委組織部干部處副處長;10月出任中共靜安區委書記。1950年12月起,兼任靜安區區長、區政治協商委員會主席。1953年調任市政府私營工業部辦公室工作。1956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電機制造工業部辦公廳副主任兼地方工業司副司長。1957年10月調任中共華東化工學院黨委副書記,1960年2月起代理該校黨委書記?!拔母铩背跗?,田辛受盡嚴刑逼供,慘遭毒打,于1967年8月1日被迫害致死。1978年11月25日,中共上海市委教衛辦公室在龍華革命公墓大廳舉行田辛同志骨灰安放儀式,為他平反昭雪,恢復名譽。

                革命活動家出身的田辛,他來到華東化工學院工作后,始終保持著對教育事業的熱忱和對教育規律的尊重。他既認真執行黨的教育方針,又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抵制其中的一些“左”的干擾。他提出的“少而精、學到手、因材施教、勞逸結合”的14字教改方針,在培養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實踐中,收到了實效。

                田辛秉持實事求是的辦學理念,經常深入教學、科研第一線,了解工作開展的具體情況。他時常召開各種類型的座談會,傾聽師生員工的意見和建議,及時總結和推廣好的工作經驗和教學方法。

                田辛十分重視學校的科研工作,認為黨對科技事業的要求就是“用科學技術知識成果為祖國、為社會主義服務”。為此,他熱情地支持科研人員從事“尖端”科學技術的研發工作。

                田辛對待同志熱情誠懇、平易近人,善于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鼓勵他們發揮專長,1960年代在校工作的干部和教師都對他懷有敬意。在他代理書記的任期內,學校的教學秩序穩定,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得到明顯提高,科研成果不斷涌現。1960年10月,華東化工學院被中共中央批準進入64所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行列。田辛為華東化工學院的發展、壯大作出了卓越貢獻。

             

            檔案館:王力、陸憲良,2011-2-28


            關閉
          • 余仁書記1952年9月~1960年2月;1981年2月~1985年9月
            余仁書記

                余仁(1920.4.14~2006.5.12),原名徐廣麟,山東黃縣(今龍口)人。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0年起任膠東軍政干部學校政治干事、抗日軍政大學膠東分校政治處民運干事、學員隊政治指導員。1942年9月起在膠東建國學校工作,先后擔任該校教育科科長、副校長、黨委副書記等職。建國后,任華東人民革命大學五部副主任、二部主任、教務處副處長。1952年10月調至新創建的華東化工學院工作,11月任政治(輔導)處主任,翌年1月任黨委會書記。1956年4月中共華東化工學院第一次黨代會召開,余仁當選黨委書記,同年12月任副院長。1960年4月調至交通大學,歷任黨委副書記、副校長、黨委代理書記?!拔母铩敝性馐芘艛D、隔離和迫害。1977年調至上海音樂學院主持工作。1981年2月再次出任華東化工學院黨委書記直至1985年12月離休。

                余仁是華東化工學院主要創始人之一,先后兩次出任華東化工學院黨委書記,為學校的創建、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

                建校之初,黨在學校中的力量相對薄弱,教職工和學生中黨員所占比例很少。作為政治(輔導)處主任和黨委會書記的余仁,不負重任地建立起政治工作制度,發展和壯大了黨的隊伍,保證黨的工作開展和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1958年9月前,我國高校實行校長負責制)。同時,身兼新校(現梅隴校址)基本建設委員會主任的他,認真貫徹中央勤儉辦學的方針,與全院師生員工一同艱苦創業,以有限的財力,努力做好梅隴校址的建設工作,確保1954年夏的遷校任務完成。

                在第一任期內,他認真執行和貫徹的黨的教育方針,積極引導廣大教師在搞好教學改革的基礎上開展科研工作。為了使學??蒲惺聵I發展有良好的環境,他積極奔走,爭取各方的支持,從物質條件上保障科研的順利進行。同時,他善于團結知識分子,對他們政治上信任,工作上依靠,生活上關心,解除他們的后顧之憂,使他們能夠安心從事科研工作。正是在他的引導和全院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許多科研成果成果在1958年7月的上海市科技躍進展覽會上獲得了周恩來總理的好評;1960年,學校進入64所全國重點高等學校行列。

                1981年2月,余仁重回華東化工學院出任黨委書記。在此任期內,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各項方針、政策,全面推動學校的撥亂反正工作。在教學上他提出試行“學科設系,系辦專業”的體制,先后把5個系擴建為16個系,把華東化工學院從一所單科性大學變為以化工為特色,文、理、工結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他還積極響應中央關于建立教學、科研和生產聯合體的設想,探索并實踐出一條結合教學、科研、生產于一體的高校辦學新路子。

                著有《開創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的新路子》、《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的回顧與展望》等文。

             

            檔案館:王力、陸憲良,2011-2-28


            關閉
          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本精品 久久九九久精品国产 色婷婷综合久久久久中文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无码亚洲成a人片
          <big id="1xfp7"><nobr id="1xfp7"></nobr></big>

            <code id="1xfp7"></code>

            <big id="1xfp7"><nobr id="1xfp7"></nobr></big>

                1. <strike id="1xfp7"></strike><del id="1xfp7"><small id="1xfp7"><track id="1xfp7"></track></small></del>

                  <code id="1xfp7"><small id="1xfp7"></small></code>

                  <code id="1xfp7"><sup id="1xfp7"><sub id="1xfp7"></sub></sup></code>

                  <code id="1xfp7"><em id="1xfp7"></em></code>